政府近年嚴打店鋪阻街,繼前年將定額罰款提高至6,000元後,最新擬修例授權食環署即時移走阻街30分鐘以上的貨物。這項建議看似能快速清理街道,但細節中的魔鬼卻引發商界與市民雙重擔憂。
小店經營的現實掙扎
不少兼營批發的商戶反映,上落貨時難免短暫將貨物暫放門外。鮮果店老闆陳先生坦言:「一板板蘋果從貨車卸下,員工要同時處理送貨與零售,根本無法瞬間清空路面」。若按新例,新鮮食材可能被即時充公銷毀,商戶既要承擔貨物損失,更可能因補貨延誤影響商譽。有海味店東主更質疑:「難道要我們在店內騰出冷庫空間?這對20呎小店根本是天方夜譚」。
補償機制暗藏漏洞
政府提出銷毀易腐貨物後會按市值補償,但實際操作恐衍生新問題。有網民在討論區舉例:「若有人故意將臨期食品擺街,待政府付費銷毀,豈非變相『公帑補貼垃圾處理』?」此外,貨物估值需專業人員鑑定,行政成本可能比現行暫存倉制度更高。法律界人士更指出,補償金額爭議或引發大量訴訟,變相加重法院負擔。
自由黨倡議緩衝方案
自由黨早前提出折衷建議:保留現行移走貨物制度,但容許店主繳付罰款及倉租後,於48小時內領回貨物。該黨商界議員認為,此舉既可維持街道暢通,亦避免小商戶承受「貨物即時消失」的雙重損失。有街市商販支持此方案:「至少讓我們有機會救回還能賣的商品,減少浪費」。
市民要街道還是人情?
雖然八成受訪市民支持加強整治阻街,但部分街坊也憂心社區特色消失。在北角春秧街經營六十年的糧油店老闆娘感嘆:「以前街坊買米會順便話家常,現在連暫放兩袋米都被視為阻街」。這種「執法精準度」的拿捏,正是政策成敗關鍵。如何在保持街道整潔和支持本地小店之間找到平衡?這個問題看來需要政府、商戶和市民共同努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