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宗猴B病毒致命病例 專家警示遊山郊注意安全

衞生防護中心於最新一期《傳染病直擊》中確認,香港首宗人類感染猴B病毒(又稱猴疱疹病毒)的患者已於去年6月離世。該名37歲男子過往健康良好,去年2月底在金山郊野公園被野生猴子襲擊受傷,3月因發燒和神智不清入院,臨床診斷為B病毒腦炎。病人留醫於深切治療部約三個月後,於6月17日出現休克,並在翌日(18日)不幸離世。

猴B病毒:罕見但致命性高的人畜共患病

猴B病毒是一種通常存在於獼猴體內的疱疹病毒,可通過獼猴的唾液、尿液及糞便傳播。獼猴是香港常見的一種野生猴子,在多個郊野公園均有分布,尤以金山郊野公園最為人熟知。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會長林緯遜醫生表示,猴B病毒對獼猴本身影響不大,多數只有輕微甚至沒有症狀,但對人類而言卻極具危險性。

自1932年首次發現以來,全球僅錄得約50宗人類感染個案,主要發生在美國、加拿大、中國內地及日本等地。感染途徑主要是被帶病毒的猴子咬傷或抓傷,人傳人的情況則非常罕見。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醫生指出,全球已知的約50宗確診個案中,約有四成患者不幸死亡。

感染者最初會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包括發熱、發冷、肌肉痠痛、疲勞和頭痛。若由猴子咬傷或抓傷,傷口附近可能會出現水泡性的皮膚損傷。感染及傳染病科醫生曾祈殷解釋,病情嚴重時,病毒會入侵中樞神經系統,引致傷口附近出現疼痛、麻木、發癢,以及肌肉協調問題等神經系統損傷,甚至死亡。若病毒進入中樞神經系統且未及時治療,死亡率可高達80%。

專家分析:為何如此罕見的疾病會出現在香港

本港第一宗猴B病毒致命病例引發各界關注,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曾祈殷指出,並非所有被帶有B病毒的猴子抓傷的人都會被傳播,而是取決於猴子體內病毒量的高低。這可能解釋為何在香港擁有約1,800隻野生猴子的情況下,此前從未出現過確診病例。

何栢良醫生進一步解釋,當獼猴不適發病時,病毒會存在於牠們的分泌物中,此時若咬傷或抓傷人類,感染風險便會提高。病毒的潛伏期一般為3天至3週,但最長可達5週。曾祈殷醫生強調,一旦感染,72小時內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效果最佳。

防範猴B病毒感染:專家建議及公共衛生對策

在這宗首例病例確認後,衞生防護中心已於去年4月5日起將B病毒感染列入傳染病關注名單,以加強監察。中心亦向醫生發信解釋相關病例定義和呈報準則,並在社交網站發佈相關健康資訊提醒市民。

何栢良醫生提供了詳細的防護建議,他呼籲市民切勿接觸野生獼猴。如果不幸被咬傷或抓傷,應盡量在5分鐘內開始清洗傷口,以潔淨的水連續清洗15分鐘,可顯著減低感染風險。患者應在受傷後5日內求醫,向醫生詳盡報告情況,醫生通常會處方抗疱疹類的抗病毒藥物作為預防。

漁農自然護理署也強烈呼籲市民避免靠近、接觸及餵飼猴子。該署提醒市民,切勿在猴子面前進食,同時避免直視牠們的眼睛,以免被視為挑釁行為。當猴子靠近時應放慢腳步,與牠們保持適當距離。

發佈留言

您無須註冊,只需要提供電郵地址即可發表留言,您提供的電郵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