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剛
立法會大會今天(5日)通過盧偉國議員提出的「設立最高層次的專責架構,規劃人口政策」議案。人口政策是關係到香港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一。本次議案促請政府高度重視本港人口情況,投入更多資源,前瞻性研究並規劃人口政策。
香港面臨人口老化及人才短缺的雙重困境,65歲以上的長者佔比,將會在2039年達到252萬人。與此同時,適齡勞動人口持續萎縮,預計到時將至少缺20萬人。過去一年,本港26個職業類別,總共輸入了大約30000名外勞,仍然未能彌補建築業、運輸業、餐飲、安老等行業人手缺口。面對新加坡人口政策調整帶來的虹吸效應,以及大灣區城市群的人才競爭,香港亟需建立能夠保障可持續發展需要的前瞻性人口政策體系。
由於本港目前並沒有法定退休年齡,不少企業,如駐港中資企業都是以60歲作為員工退休的年齡,女性員工甚至是55歲退休。鑒於國家已經對於未來退休年齡由60歲開始逐年延後,建議特區政府可研究通過立法手段,逐步延遲退休年齡至65歲以上,這對於短期內解決本港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應是一個有效手段。
因應大數據時代的創新科技的發展,政府需設立分析緊缺專業人手動態變化趨向的人才預警系統,適時更新「人才需求指數」。對於建築、餐飲、安老等缺口超過15%的行業,可以與內地建立緊密互動的協調機制,設立快速審批機制。
另外,參考新加坡專才輸入審批辦法,在平衡各界利益的前提下,確保影響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工種及急需專才,可以加大引進。
同時,建議政府檢討輸入外勞薪酬必須達到同行業中位數的規定。長遠而言,對於輸入外勞在最低收入保障的前提之下,可實施自由市場薪酬,確保勞動市場存在合理的競爭空間。同時,也能降低本港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成本。
人口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巨大紅利,香港社會年齡中位數目前為46歲。反觀其他國家和地區,美國是38歲,新加坡是37歲,而印度只有28歲。當人口老化不可避免,隨著北部都會區的開發,我們必然需要更加年輕化的人口結構。在政府鼓勵北上養老的政策基礎上,應該創造條件,引進新鮮血液,爭取在2050年,香港人口達到可以900萬以上。通過改善人口質量,推動人口年輕化,可以讓香港更充滿活力,更有效地提升本港的競爭力。
「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建議政府將人口政策提升至戰略發展層面,定期發布人口競爭力指數報告,制定符合特區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前瞻性人口政策,建立平衡市場供求的行業人口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