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剛 | 積極把握雙循環戰略機遇 為中小企注入新發展動能

立法會大會今日(18日)通過由陳祖恒議員動議、經本人修正的「新質生產力激發中小企發展,對接國家高質量『出海』戰略」議案。積極參與國家雙循環戰略,鼓勵推動香港中小企拓展內地、融入大灣區發展,將為本港對接國家高質量發展創造機遇。

署理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陳百里
從國家發展大局看,國家機遇是中小企發展的引擎。當前中美博弈下,香港亟需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以分散市場風險。而內地市場也正是香港中小企發展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大灣區,其作為國家戰略支點,人口約9000萬、GDP約2萬億美元,市場潛力大,創新資源豐富,是香港中小企的藍海機遇。

本地中小企與在港中資企業以及內地企業之間可以優勢互補。香港擁有國際化的專業服務,如金融、法律、會計等,而內地則具備研發優勢和完整的產業鏈。兩者的結合,可以發揮中資企業跨市場、跨地域和跨制度經營的優勢,形成「併船出海」的強大競爭力,在幫助內地企業走向世界的同時,亦為本港企業開拓發展空間。

中小企是香港經濟的「微血管」。根據商經局數字,香港有超過36萬家中小型企業,占全港企業總數的98%,創造了逾45%的私營職位,在整體經濟生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的建設中,中小企是不可或缺的支撐力量。例如,在大宗商品的生態圈中,倉儲、檢測、跨境結算等領域的中小企如同「微血管」,為產業的主動脈持續供血。

然而,當前本港中小企面臨諸多壓力。國際地緣政治緊張、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供應鏈重組、本地消費疲弱,都增加了中小企的成本和風險。同時,中小企自身轉型能力不足,科技應用和數字化投入也不多,這都限制其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質量。此外,區域融合中還有不少欠缺,如中小企對大灣區內地政策、市場准入和跨境規則等認知不足,也導致其無法充分把握發展機遇。

為幫助中小企應對挑戰,政府應積極加大引導和支持。其一,推動中小企深度融入大灣區,推進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和跨境資質互認,加強互聯網信息服務,強化貿發局「中小企服務中心」的大灣區服務功能。其二,以科技賦能新質生產力,支援企業降低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成本,強化「再工業化」相關計劃對於有潛力中小企的資助。其三,促成香港研發、灣區製造與國際銷售三者無縫對接,整合資源為中小企出海保駕護航。其四,促進人才雙向流動,引進內地科創人才為港企注入活力,也幫助港企員工赴灣區提升技能。

嚴剛議員的修正案獲得通過
當前百年變局加速演進,香港應善用「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把握雙循環戰略機遇,藉此為中小企注入新發展動能、塑造香港經濟新增長極、助力國家更高水准的蓬勃發展!

** BP大平台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Posted in 未分類 文章群組:

發佈留言

您無須註冊,只需要提供電郵地址即可發表留言,您提供的電郵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