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區升中學位失衡問題嚴峻 近半家庭面臨學位不足困境

【香港,2025年6月27日】近年北區升中學位供需失衡問題日益突出,今年更因「雙非效應」及「龍年效應」疊加迎來最高峰。根據民建聯北區支部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約300名北區升中學生家長中,近半數受訪家庭(46.6%)在升中過程中面臨「學位不足」的困境,另有62.3%的家長認為「學業成績要求高」是主要壓力來源。報告呼籲教育局及相關部門正視問題,並提出多項改善建議。劉國勳議員指出,今年是雙非學童升中最後高峰,屬「問題最嚴峻之年」,呼籲教育局採取彈性過渡方案應對結構性短缺。

學位不足與跨區升學壓力大

侯漢碩區議員表示調查結果顯示,北區學位供不應求的情況尤為嚴重,導致大量學童需跨區就學。根據教育局數據顯示,2024/25學年約400名北區學生需派往外區。其中,46.6%的受訪家庭表示曾考慮跨區升學,而大埔區與沙田區成為優先選項。然而,跨區就學亦帶來諸多挑戰,例如「心儀學校距離太遠」(42.4%)和「交通成本增加」87.5%)等問題。此外,升學過程對家庭造成多重壓力,包括經濟負擔加重(22%)、親子關係緊張(16.8%)及情緒壓力大(22.5%)。  

家長最重視校風與學術表現

姚銘區議員表示在選擇中學時,家長最重視的因素為「學校校風」(81.2%),其次為「學術成績」(51.8%)和「地理位置」(57.6%)。然而,調查亦發現,僅有25.1%的受訪者認為北區升中資訊「充足」或「非常充足」,反映資訊透明度有待提升。  

教聯會顧問王潤強認為,教育局近期公布將於2025至26學年推出先導計劃,容許以四班參加中一派位並符合特定條件的學校,申請以五班中一參加下一年度的中一派位。我們對此方向表示認同,但由於仍有待公布細則,所以相信學校方面會靜觀其變

劉國勳議員與民建聯北區支部強調,升中問題不僅影響學童教育權益,更關乎家庭和社會穩定。他們已與教育界官員、學校校長及市民進行多輪討論,期望政府能正視問題並盡快落實改善措施。

為此,民建聯北區支部提出以下建議:

1. 增加班別數目:優先滿足北區學生的求學需求,減少跨區派位比例。

2. 優化派位機制:若需跨區派位,應以鄰近及鐵路沿線(如大埔、沙田)為主。

3.提供交通補貼:於現有船津貼以外,特別為跨區學童設立特別車費補貼,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4. 「先導計劃」提供更多彈性,例如放寛連續三個年度的中一派位每年度最終所收到的自行分配學位申請數目不少於學校在該年度可供中一派位的學位數目的100%,為有意參與的學校提供更多誘因。

劉國勳議員支持教育局為充分回應家長的選擇,會於2025至26學年推出先導計劃,容許以四班參加中一派位並符合特定條件的學校,申請以五班中一參加下一年度的中一派位。但呼籲放寬「連續3年超額收生」限制以應對今年特殊情況。

報告指出,香港中一學齡人口持續下跌,但北區學位卻出現結構性短缺。現行政策將中一每班開班線由25人提高至29人,雖緩解部分學校的「殺校」壓力,卻可能導致弱勢學校更難生存。有關學校需要在最近續三個度的中一派位每年度最終所收到的自分配學位申請少於學校在該年度可供中一派位的學位數目的100%,並且其校舍條件配合擴班需要(例如足夠課室及學生活動空間)。

** BP大平台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Posted in 未分類 文章群組:

發佈留言

您無須註冊,只需要提供電郵地址即可發表留言,您提供的電郵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