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孝」、何謂「禮」?這兩項傳統中華美德,在同學們的講述中煥發出新的光彩。星期二下午,二十名來自不同中小學的同學,在「我愛香港協會」主辦的「2025 中華美德校際演講比賽」中,闡述和分享自己對於「孝」和「禮」的理解和實踐。對於現場觀眾而言,這不僅是一場精彩的比賽,更是一場酣暢淋灕的心靈洗滌。
演講比賽承接五月份舉行的中華美德話劇比賽,由中學組的同學以「禮」為主題、小學組的同學以「孝」為主題展開演講,吸引了51所中學和29所小學共138 名學生報名參加。經過「我愛香港協會」對初賽短片的篩選,今次共有中、小學組各十名同學入圍參加現場的決賽。主辦單位「我愛香港協會」理事梁盈女士相信,「培養年輕一代的品德修養,是建設美好社會的基石。希望鼓勵同學們透過多元的演繹方式,深刻理解中華美德的核心價值,並將其以現代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中。」
參賽的同學們在講台上落落大方,不僅善用生活中的例子,還引經據典,配以清晰的咬字和恰到好處的動作、表情,將對於中華美德的故事和心得娓娓道來。負責評判的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丁新豹先生,大讚選手們表現出色,內容新穎吸引,表達徐疾有致,認為從評判的角度「不止是比賽,更是一種享受」,並希望同學們今後可以將美德付諸實踐。
榮獲中學組金獎的是聖保羅男女中學的林顥同學。他以同學間撞跌書本後互相道歉、地鐵上年輕人向孕婦讓座等生動例子,鏗鏘有力地證明了「禮」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亦彰顯於不同場合的得體言行。
林顥同學表示,此次得獎要感謝家人的支持令他可以自信、穩定發揮,並從小培養咬字清晰的好喜歡。通過這次比賽,自己對「禮」的理解加深,是無論是什麼身分都需要秉持的素質,演講技巧也更上一層樓。
中學組銀獎得主是九龍真光中學的周安娜同學,銅獎得主是東華三院張明添中學的黃溢華同學。
來自嶺南衡怡紀念中學的吳知凡和侯林峰同學表示,這次比賽讓他們收穫了寶貴的經驗。作為中五的同學,他們表示,「時間像海綿一樣可以擠出來,在比賽前花了不少時間準備,需要上網搜尋資料、初賽拍片,老師有對講稿作出認真指導,也離不開課餘時間背誦講稿和一次次演練。」
奪得小學組金獎的是香港培正小學的楊曉悅同學。她從「孝」字的起源出發,引述《孝經》的諄諄教誨,在演講中探討現代人如何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下,實現更多元化的「孝道」。
培正小學的楊曉悅在賽後表達對大會和學校的感謝,讓自己可以有機會在這個平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見解,同時希望大家可以傳承「孝」的傳統美德,希望「孝」的精神可以一直延續下去。
小學組銀獎得主是香港培正小學的陸詩語同學,銅獎得主是聖公會青衣邨何澤芸小學的陳一凡同學。
冠、亞軍的指導老師陳老師表示,參賽同學十分努力認真,發揮所長準備比賽,家長也十分支持。今次比賽可以讓同學吸收更多寶貴經驗。在平時的教學中,都會滲入關於中華文化的知識,老師也要樹立好的榜樣,共同傳承中華文化。
中大新亞書院院長陳新安教授親臨會場向得獎同學頒獎。他表示,「新亞書院致力於推廣和傳承中華文化,通過舉辦不同的活動,將寶貴的文化價值薪火相傳。他期望年輕同學們通過此次比賽,能夠將美德銘記於心,並影響身邊的人。」
參賽同學的精神面貌十分良好,也從比賽中取得不少得著。小學組循道學校的鍾昊謙同學表示十分喜歡參加這個比賽。自己在賽前練習了幾個星期的時間,不僅學會了「抑揚頓挫」等表達技巧,還學會更多孝順父母的方法。
「我愛香港協會」於2004年由梁英偉先生創立,一直致力推廣正向價值觀,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及美德,亦支援弱勢家庭,連結社區,構建和諧社會。在教育方面,舉辦德育徴文、演講、話劇比賽等,在社會工作方面,協會設立劏房及低收入單親家庭獎助學金,每年受助學生超過300人,並定期舉辦親子活動及支援自閉症兒童。
影片說明:
影片一:聖保羅男女中學的林顥同學發表獲獎感言。
影片二:嶺南衡怡紀念中學的吳知凡和侯林峰分享如何平衡學習和準備比賽。
影片三:培正小學的楊曉悅賽後發表得獎感言。
影片四:循道學校的鍾昊謙同學分享比賽心得。
圖片說明:
圖片一:「我愛香港協會」中華美德 校際演講比賽星期二在旺角希爾頓花園酒店圓滿舉行。
圖片二:「我愛香港協會」理事梁盈女士(右)與獲獎師生。
圖片三:四位大賽評判,從左至右分別為:中大新亞書院輔導長張錦少教授,中大新亞書院院長陳新安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名譽教授丁新豹教授,中大新亞書院校董黃浩潮先生。
圖片四:中學組金獎得主:聖保羅男女中學林顥同學。
圖片五:中學組銀獎得主:九龍真光中學周安娜同學。
圖片六:中學組銅獎得主:東華三院張明添中學黃溢華同學。
圖片七:「我愛香港協會」理事會主席梁英偉先生(左)與小學組金獎獲得者楊曉悅進行交流。
圖片八:小學組銀獎得主:香港培正小學的陸詩語同學。
圖片九:小學組銅獎得主:聖公會青衣邨何澤芸小學陳一凡同學。
圖片十:主禮嘉賓,中大新亞書院院長陳新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