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三中全會精神 強化香港國際貿易中心建設
嚴剛 立法會議員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深化改革,並全力推動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建設,為香港未來擘畫了通過改革推動持續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如何落實三中全會為香港把脈掌舵制定的發展方向呢?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三中全會後會見主管特區經濟金融發展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時,提出明確要求:香港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深入理解和領會三中全會精神,識變應變求變,把握機遇,主動作爲,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
夏寶龍主任指出,香港改革的發力點應該是「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增強治理效能,」凝聚社會共識,提升社會競爭力,在持續分享中央挺港政策紅利的同時,特區管治者應深刻反思香港特區如何發揮「兩制」優勢及橋樑紐帶作用,強化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與作用的過程中,通過改革助力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
作為背靠祖國聯通全球的香港特區,國際貿易一致是香港支持推動祖國建設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伊始,特別是朝鮮戰爭爆發以後,中國遭到了西方社會的全面封鎖,以霍英東為代表的愛國人士,衝破種種阻力,冒著被美英當局乃至港英當局制裁打壓的巨大風險,全力以赴地支援新中國建設,為新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打敗新八國聯軍立下了汗馬功勞。內地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更是借重國際貿易與航運中心的便利與優勢,推動內地從企業到產品走向全球,並積極協助國家引進資本及所需高端設備。香港始終都是國家改革開放持續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
貿易是聯通內地與香港的最強而有力的紐帶與橋樑,因此,因應三中全會建設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發展戰略目標,在當今國際局勢變幻及東西方衝突加劇的客觀形勢下,全力推動特區貿易體制機制改革,打破西方陣營對中國和平崛起的圍堵遏制圖謀,讓香港在強化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過程中,聯通內外,助力國家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一、加大力度吸引內地大型鋼鐵及能源企業將離岸貿易業務從新加坡回流香港
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離岸貿易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近年來,新加坡針對貿易服務的低稅率政策吸引了許多企業,特別是內地大型鋼鐵及能源企業,選擇在新加坡設立貿易公司,開展離岸貿易業務。這導致香港在離岸貿易的市場份額逐漸減少,不僅影響了香港的對外貿易及航運業,也對香港整體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因此,香港有必要加大力度吸引這些企業,將離岸貿易業務回流至香港。
當局在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中從善如流,採納本人的建議,首次提出加大力度吸引內地生產企業來港開設管理離岸貿易的總部。在此基礎上,建議應借鑒新加坡吸引離岸貿易業務的經驗,降低稅負、簡化稅務流程,並為相關的貿易融資提供便利;此外,應加強與內地大型鋼鐵及能源企業的溝通合作,了解需求並提供優質服務,以增強香港在離岸貿易方面的優勢,吸引重點內地企業將大宗離岸貿易業務從新加坡回流香港。
二、因應全球電商快速發展趨勢,積極推動香港電商經濟發展
隨著全球電商市場的迅猛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和貿易中心,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商業環境,應當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打造電商經濟的新高地。吸引國際知名電商公司設立業務中心,不僅能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還能為香港注入新的經濟活力。同時,發展如HKTV Mall等本地電商品牌,將有助於香港提升在全球電商領域的影響力。
為此,建議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如提供稅收優惠、增大土地供應等,以吸引更多國際知名電商公司落戶香港並設立業務中心;加大對本地電商品牌的扶持力度,提供資金、技術和市場推廣等方面的支持,提升本地電商平台競爭力,激發香港市民的本地消費意願;加快推動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如在北部都會區及葵青一帶建設更多現代化物流配送中心;加強與內地及國際電商平台的合作,推動香港成為跨境電商的物流樞紐,為香港電商經濟的國際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三、促進知識產權交易,推動創新科技產業發展
知識產權作為科技和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其在經濟領域的價值日益凸顯。香港作為亞洲重要的經濟中心,擁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專業的服務團隊,為其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的地位奠定基礎,目前香港已成為全球第十二大專利申請中心。然而,本港知識產權交易活動仍存在諸多不足,如交易分散、成交量少、交易資訊匹配與交易後續跟進服務有待加強等。
建議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貿發局旗下亞洲知識產權交易平台的支持力度,研究將該平台公司化市場化商業化運作,強化知識產權的市場交易功能。例如,平台可基於商標專利等知識產權資訊,藉助AI手段主動尋找潛在買家或投資者,並安排線下交流活動,促進交易雙方深入了解與溝通,以促成交易。此外,政府可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境內外企業與亞洲知識產權交易平台之間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推動專利技術的商業化進程;同時積極推廣本港的原授專利制度並吸引原授專利申請。
四、鞏固香港作為區域水果貿易中心的地位
香港與東南亞等周邊地區的貿易往來日益密切。隨著內地對高端水果消費需求與能力的不斷提升,香港憑藉其高效的清關服務和較為成熟的冷鏈技術,成為了連接內地與東南亞和日韓等水果市場的橋樑。
建議政府積極推動內地與東南亞、日韓及南美等區域的水果貿易經香港轉口和進出口的便利化,並提升跨境冷鏈運輸成本競爭力,從而進一步提升香港在區域水果貿易中的影響力,鞏固區域水果貿易中心地位。
五、多管齊下,多頭並舉,強化貿易與投資的全球合作與區域融合
在全球貿易格局不斷演變的背景下,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確保香港的國際貿易優勢得以保持和加強,政府必須多管齊下,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來適應全球貿易的新趨勢,並積極推動與全球重要經貿夥伴的合作。
建議定期評估和更新貿易政策,確保其與全球貿易趨勢同步;加強研究,密切與全球重點經貿夥伴的溝通,深入了解其需求,以調整合作策略,除多邊貿易談判(RCEP)外,應積極開展雙邊貿易談判,以應對逆全球化的挑戰;加強與內地相關部門協作,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貿易自由化與人員貨物往來便利化,如盡快推動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口岸貨物流動的「兩地一檢」及人員流動的「一地兩檢」。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2年香港回歸25周年慶祝大會致辭時明確要求:「著力提高治理水準……是把香港特別行政區建設好、發展好的迫切需要。」如何在「兩制」中發揮行政主導,推動由上而下的改革,激活社會經濟要素,增強香港市場活力,簡化程序提升市場效率,應該成為特區管治者推動管治改革提升管治效能的焦點。
建設國際貿易中心,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充分發揮「兩制」優勢下的自由港角色與功能。期望特區管治者能夠深刻領會貫徹三中全會的精神,拿出勇氣、膽識和創新精神,推動特區制度性的改革,尤其是事關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建設方面,順應國際市場變化的需求,全方位檢討現行制度並作出前瞻性全局性的改革與規劃,在國家新的改革開放格局中,充分發揮國際貿易中心聯通內外的橋樑樞紐作用,為國家持續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不可替代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