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在社交媒體發文分享早前走訪位於西貢的兩個抗戰遺址的經歷,包括黃毛應玫瑰小堂和蠔涌車公古廟,憑弔抗日英烈。
黃毛應村位於西貢大網仔附近,是一條約有十多戶的客家村落。村內的天主教堂「玫瑰小堂」建立於1940年。隨著1941年日軍佔領香港,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東江縱隊前身)隨即在翌年2月3日,在該址成立港九大隊,由蔡國樑擔任大隊長,陳達明擔任政委,黃高陽擔任政訓室主任。
全村當時有14個青年人,6人加入港九大隊,其餘亦作支援為抗日出力。1944年9月21日,日軍掃蕩黃毛應村,將村民鄧福、鄧德安、鄧戊奎、鄧新奎、鄧三秀及鄧石水等帶到玫瑰小堂嚴刑逼供,施行毒打、灌水、火燒和「吊飛機」等酷刑,但眾人皆守口如瓶。三天後,鄧德安傷重逝世,年僅20歲;鄧福、鄧戊奎則身受重傷。
之後,卓永興轉赴另一個抗日史跡 - 蠔涌車公古廟。該廟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屬一級歷史建築。抗戰期間,港九大隊沙田短槍隊以該廟作為據點,經常聚會和部署行動。黃冠芳、劉黑仔麾下的這支小隊,多次成功襲擊日軍,肅清漢奸和特務。
人稱「神槍手」的劉黑仔,先後擔任短槍隊副隊長及隊長,協助營救被囚的外國人及英軍軍官,帶領手槍隊成功偷襲啟德機場,炸毀油庫和一架飛機。1944年2月11日,美國飛行教官克爾中尉執行任務時戰機被日軍擊落,他跳傘在獅子山頂遇到遊擊隊小鬼李石,在馬鞍山藏匿兩星期療傷後,在劉黑仔等人的保護下,克爾被安全轉移到惠州移交給英軍服務團。
八十年前,抗日英烈堅守民族氣節,拋頭顱、灑熱血,浴血奮戰,前仆後繼投入這場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抗戰大業。黃毛應玫瑰小堂和蠔涌車公古廟的門外,都新豎立上一個「香港中共抗戰遺址」牌匾,提醒世人不要遺忘這段慘痛歷史,認識港九大隊的貢獻。
認識歷史、記取歷史的教訓和先烈的犧牲,有助我們傳承愛國主義精神、珍視世界和平,並為開創國家更美好的未來,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