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繳式消費模式已在香港存在多年,早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已初見端倪。當時不少市民深信「買金保值」,尤其是長者及新婚家庭,常透過珠寶金行或供金會,以每月供款方式累積資金,待達指定金額後便可兌換黃金首飾或金條。
踏入2000年代,預繳式消費日漸普及,涵蓋範疇由傳統禮券、餅卡,延伸至美容療程、健身會籍、補習課程、各類興趣班等。商戶常以「買多啲、慳多啲」或「限時優惠」作招徠,吸引消費者提前付款。
雖然預繳式消費模式有可能幫助消費者節省開支,但背後卻潛藏不少風險。最令人憂慮的是若商戶突然倒閉,消費者或面臨無法取回已付款項的困境。除了結業風險外,合約的條款亦不容忽視。有些合約年期甚長(例如聲稱十年甚至「一世會籍」),消費者難以預測未來是否仍需相關服務。部分合約亦可能未有清晰列明退款機制、服務範圍或使用期限,增加日後出現爭議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銀髮族在消費市場愈趨活躍,卻亦容易成為不良商戶的目標。他們或因接觸大量預繳式廣告,或在銷售人員持續遊說下,作出欠缺理性分析的消費決定,最終蒙受損失。
香港海關作為《商品說明條例》(《條例》)的主要執法機關,一直透過執法行動、合規推廣及宣傳教育三管齊下,打擊針對銀髮族的不良營商手法。近月,海關人員深入社區,走訪多個地區的長者中心,包括中西區、黃大仙、觀塘、將軍澳、北區及屯門等,向長者講解《條例》內容,派發宣傳單張、播放教育短片,並分享一系列精明消費貼士。活動旨在提升長者對預繳式消費的警覺性,提醒他們在面對相關推廣時,應審慎評估商戶的穩定性、合約年期是否合理,以及退款機制是否清晰等重要因素,以減低潛在風險。
透過持續的社區接觸與教育推廣,海關致力協助長者提升辨識不良銷售手法的能力,共同營造更安全、透明的消費環境。
活動期間,長者反應踴躍,積極提問,並與海關人員熱烈互動。
香港海關將繼續肩負責任,透過多元化宣傳活動守護長者消費權益,讓「老友記」安心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