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乳癌關注月 葛珮帆倡建立更全面防治策略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近年本地乳癌發病率持續上升,患者年齡層亦有年輕化趨勢。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精準治療及預設醫療指示等新概念逐漸進入臨床實踐,社會對乳癌防治的期望亦日益提高。民建聯政策倡議委員會轄下婦女事務委員會聯同癌症策略關注組於日前舉辦《全方位乳癌策略探索圓桌會議 - 預防、治療、醫療指示一站式討論》。

與會者包括民建聯副主席兼婦委會主席葛珮帆、民建聯衛生事務發言人陳永光,及醫務衞生局副局長范婉雯、基層醫療署社區網絡營運主管陳玉嬋、衞生署非傳染病處主任奚安妮等多位政府代表,以及癌症策略關注組召集人麥嘉欣、癌症策略關注組秘書長黃俊豪和醫療界和病人組織的多位專家。期望匯聚政府代表、醫療界專家、政策制定者及病人組織代表,探討如何從篩查、治療至晚期照顧,建立更全面、可持續的乳癌策略。

葛珮帆指十月是全球乳癌關注月,期望透過今次會議就乳癌防治進行一系列的深入探討,並進一步加強推廣教育、推動乳癌篩查及改善患者治療與照顧安排。她提到過去已成功爭取推出乳癌篩查先導計劃,為中高危女性提供乳癌篩查服務,期望達到及早預防、及早治療的效果,然而她留意到仍有不少市民不知道自己是否屬於高危群體,亦不知道如何求助,部分甚至對乳癌避而不談,故認為提升公眾對乳癌的認知是重中之重。

葛珮帆指出本港乳癌新症有進一步上升及年輕化的趨勢,認為政府應加強對公眾教育及宣傳的力度,亦可參考推廣大腸癌篩查的成功經驗,同時加快引入最新技術協助治療及加快新藥納入安全網的程序,亦應加強對乳癌康復後及復發的支援,主要目標是早診斷、早治療、降低死亡率,保障市民的健康。

陳永光表示,政府在2021年開始推出的乳癌篩查先導計劃,是政府的德政,能夠達到及早發現、治療的目標,提升乳癌患者康復機會。他希望局方未來能降低參與乳癌篩查先導計劃的門檻,加強宣傳推廣,令篩查計劃能夠惠及更多市民,取得更好的防控效果。作為中醫師,他亦希望當局能夠善用中醫藥來提升乳癌的治療效果。臨床研究顯示,中醫療法有助於乳癌患者提高生活質素,降低乳癌復發或轉移機率,並紓緩化療或放射治療帶來的不適。不過,目前政府資助的中醫治療乳癌服務十分有限。因此,他希望當局將來在制訂乳癌防控政策時,能夠充分中醫藥優勢,善用中西醫協作,提供更多政府資助/公私營合作的中醫藥治療乳癌服務,提升乳癌患者的福祉。

醫務衞生局副局長范婉雯表示,政府一直重視癌症防控,而乳癌的篩查計劃亦是根據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的建議一直推進,第二階段則在今年開展。她表示對於乳癌的關注及防控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政府一直透過衛生署、地區康健中心及樂妍站推廣乳癌篩查,推廣健康生活習慣及提供健康教育,同時醫管局也透過門診服務為弱勢社群的低收入女性提供免費的子宮頸癌及乳癌篩查,目標就是能在各方面令更多的女性得到適當的保護。

香港中文大學内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榮譽臨床教授勞思傑提到,世衞指出對乳癌患者的支援及紓緩治療應由其確診的一刻開始,患者亦宜於此刻開始考慮預設醫療指示。乳癌存活者不只是完全康復的患者,亦包括仍要與乳癌長期共存的患者,因此持續而堅實的紓緩治療和支援服務對他們相當重要。他建議政府和社會需更重視癌症患者在任何患癌症階段各方面的整全支援需要,保障病人的生活質素,做到早預防、早篩查、早介入、早支援。

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及香港大學賽馬會癌症綜合關護中心總監藍詠德在會上發表其研究結果,指乳癌患者術後重返職場的時間平均需要8.6個月,較國際的5.4個月為長,患者的工作能力亦因不同的原因下降,特別是患癌前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的患者;藍博士建議以整合復康服務的形式為乳癌患者提供職業復康服務,包括醫療復康支援、技能培訓、就業輔導及轉業協助等。

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主席王天鳳指出,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於今年5至6月進行調查,發現近八成正在或已完成治療的乳癌患者擔心復發,近七成因過度憂慮而出現情緒問題,同時有過半數對復發風險認知不足,患者終日憂心病情復發,甚至嚴重影響自己與家人的日常生活。調查亦指出近九成受訪者認為康復支援並不足夠,她呼籲政府及社會各界加強對乳癌的認知與復康支援,助患者應對康復挑戰。

香港乳癌基金會顧問理事會成員曾頤欣表示乳癌是香港婦女最普遍患上的癌症,14名婦女中就有一名會在其生命中經歷乳癌,患者亦出現年輕化的趨勢;她強調乳癌篩查有助及早識別無徵狀的乳癌患者,多過一半患者能在患病第一期被發現,從而大大提升乳癌的治癒率,有助減輕重症對醫療系統及資源產生的負荷。

香港婦女影像診斷中心放射科專科醫生方俊仁指出,3D乳房X光造影配合人工智能(AI)等先進技術已證明能有效提升乳癌篩查的準確性及效率,業界和民間已準備好配合政府當局的乳癌篩查工作。他建議政府當局就第二階段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及重整後的婦女健康服務中有關乳癌篩查的工作,進行中期檢討,無需等待第二階段劃三年期滿後才作檢討。

香港大學臨床醫學學院臨床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趙健良指出,過去晚期 HER2低表達轉移性乳癌患者病人在病情最後階段只能選擇進行化療,效果相當有限,而現時市面上已出現讓該等病人整體存活期延長最少半年的如T-DXd的新治療方案,相比化療更能提升其生活質素。趙醫生期望政府當局能秉持加快引進新藥的政策原則,盡快把有關新藥納入安全網,為晚期乳癌患者帶來希望。

癌症策略關注組召集人麥嘉欣表示舉辦今次圓桌會議,是希望結集政府,議會和跨界別專家,探索全方位乳癌管理策略,而所謂的全方位,第一重意義是由預防、教育、篩查、診斷、治療、復康到晚期患者支援,各階段的整存策略,第二重意義是透過公私營合作和醫社合作,引入社會各界與公營醫療系統共同參與乳癌防治工作。他期望今天的會議是一個好的起點,成為日後的溝通基礎。

發佈留言

您無須註冊,只需要提供電郵地址即可發表留言,您提供的電郵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